2025年10月29日下午14时许,淮阴工学院2025年学术报告月系列报告第十二场——《周汝昌与“周氏红学”》准时开讲。该场讲座由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高淮生教授主讲,秘书学系、大学语文部师生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篇,高淮生教授以“红学界的独行侠”定义周汝昌的学术形象。他指出,周汝昌作为红学五代人中第二代的标志性学者,既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也是以毕生精力痴迷《红楼梦》研究的“痴者”。其学术生涯因独特的观点与方法,成为红学界争议与讨论的“箭垛式”焦点,既推动了红学研究的多元化,也凸显了学术探索的独立性。针对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高教授强调其“红学畅销书”的地位:该书版本众多、传播广泛,至今仍是红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为周汝昌学术体系的奠基之作,《红楼梦新证》以扎实的考证与创新视角,为后续红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奠定了周氏红学的核心地位。


讲座核心部分聚焦“周氏红学”的体系化贡献。高淮生教授指出,周汝昌以“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为核心构建的“四学”体系,不仅形成了逻辑严密的研究框架,更以“救活红学之学”的魄力为学科注入活力。他特别强调,周氏红学的“中国气派”体现在其立足本土文化传统,拒绝简单套用西方理论,彰显了中华文化研究的主体性。面向未来,高教授提出红学新百年的三大发展方向:其一,需深度借鉴周氏红学体系,推动新学派或理论体系的生成,尤其鼓励中西比较视野下的创新;其二,构建“红学史、红楼文献学、红学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基础工程,夯实学术根基;其三,倡导“美美与共”的学术生态,反对“主流与非主流”“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的阵营划分,强调以“学术为先、去门派化”“学理论辩取代意气之争”为准则,建立公平包容的学术评价机制。
作为淮阴工学院配合淮安大学创建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本场讲座既是江淮论坛服务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人文学院以学术建设支撑学科升级、以文化传承赋能高校转型的具体行动。通过邀请学界专家搭建高端学术平台,淮阴工学院旨在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扎实的科研实力助力淮安大学创建工作,同时为淮扬文化传承创新与“书香淮安”城市建设注入高校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