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下午,我系组织的第四期学术研讨沙龙在社会学系办公室成功举行。本期学术研讨沙龙主题为“社区能力及其构建的微观机制研究”,由社会学系主任蔡娟老师主讲,社会学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了研讨。
首先,蔡娟老师分享了论文的主要观点,社区建设和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同样也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中,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当社区能力不足之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是可行的方法,但是政策的实施和资源的投入往往却仅关注硬件建设,居民生活的品质和居民参与的意义反而被推挤到政策考量的末端。因此,在缺乏居民社区意识和社区参与的情况下,社区能力的构建是乏力的。从微观视角强化居民社区意识和激发居民社区参与是社区能力构建的应有之意。
宋海霞老师认为,标题中的模型建构是定量研究的术语,而本文是从文献来建构模型的,不是数据分析路径,建议修改。模型图2表现出来社区参与社区意识、社区能力是同一个维度,但论文中的表述社区参与社区意识是社区能力的影响因素。社区能力构建的“三位一体”的说法似乎不太合适。
李波老师认为本文的优点是文献工作深入细致。建议可以对社区能力与社区参与、社区意识的关系做一个交代以突出主题。此外,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中各拿出一个关键词来构成三个认识的角度,也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许加明老师认为副标题不太合适,建议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改为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如何造血和输血、激励机制的研究。刘海健老师认为,本文是文献述评,题目的修改有两个思路,一是概括出研究结论作为标题,先述再评,二是如果不易总结,也可以直接以主题为题。此外,本文关注的国外文献居多,国内文献也可以增加关注。再者,在细节部分、写作技巧上,例如社区能力这个部分,文献回顾不足就突然直接进入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观点的缘由不充分就提出了观点,缺乏过渡。乔纲老师认为,需要明确阐明进行微观机制,微观是草根的、自下而上的视角,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社区。本文是文献综述的写法还按照经验研究的写法来写,可以进行思考和调整。
本次学术沙龙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碰撞和思想交流,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我系第四场学术研讨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