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设置 >> 社会工作专业 >> 系部动态 >> 正文

“课程思政”先进教学团队事迹荟萃——社会学系

2020年12月23日 09:30 来源: 作者:蔡娟
阅读次数: 【关闭】【打印】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社会学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系部多措并举,结合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和社会学一流专业建设,制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拓展思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

《社会学概论作为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首先,更新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启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并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不仅呈现授课内容、课时分配、授课形式和学习目标等常见信息,同时在各章重要知识点设计思政映射点,即以何种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以实现价值引领,充分发挥社会学知识的育人功能。在教案设计上着重体现思政元素,强调在各章节教学目标中体现价值引领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中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如党和政府最新的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解读,以及可以引发深层思考并具有启迪意义的社会现象分析。第二,注重在文献研讨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社会学概论》首次创新性地在教学进程中增设“文献研讨”环节,选取《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成果经典文献,供学生阅读、研讨、汇报、交流,教师负责引导、点评与总结。通过这一环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理论课程的学科对话和理论引导,在价值观培养中“同向同行”,使“课程思政”深入人心。第三,重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性地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移植并成功导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设计政策宣讲、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抗日老兵专访等社会学相关专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倾听民意,体验民生,在生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引发共鸣并切实受到教育和启发。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方法课程,授课老师认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重视对于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每一节课,授课教师都会安排不同的学生在开始之前分享一些近期他们感兴趣的社会话题或者热点问题,一个是为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另一点是要学生们了解自己能够积极融入社会。在分享中发现学生主要分享的问题是关于娱乐资讯或者重复类型的话题的时候,教师就此提出一小问题,问他们是否了解过“五险一金”,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毕业之后的就业协议以及人事单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这类的问题。学生们回答我,这种问题距离他们太遥远,很多学生说自己进入社会再去慢慢学习,还有同学直接说自己想了解,但是不知道去哪里了解。教师引导大家晚上关注新闻联播上面的一些国内外讯息,而不是在微博上面刷热点消息。每天新闻联播会有一些关于民生民情的新闻,重点关注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这些都关系到我们生活与发展的问题,大家如果真的想要去研究社会问题,这些衣食住行的问题是你们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后续在本课程的热点话题分享中,很多学生会去选择一些关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话题来分享,关于娱乐新闻和花边消息的内容渐渐变少,很多学生开始因为关心这些生活问题,会在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献,比如一些学生会关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编制问题、不同城市对年轻人引进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意识到学历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希望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关注生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在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是回到现实中去思考和认识自己的价值,探索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

《社会行政》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社会工作四大专业方法之一。因此运用社会行政的专业理论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努力达成的目标。在讲述“社会行政的体制”内容时,结合当时疫情防控举措,并进行中外对比,授课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社会行政体制的优越性。学生带着问题搜集大量中外疫情防控措施,指出欧美国家的自由与民主只不过是富人、有产者的自由与民主,他们的人权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盛宴以及打压其他国家、民族的工具,对于普通民政的生与死漠不关心,在比较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社会行政体制的优越性。

《社会工作评估》是针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而进行的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鉴于评估对服务机构、服务对象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估应该遵循职业和社会伦理的要求。社会工作评估准则第一条就是全面深入的调查,全面调查的目的在于对整体对象作全局性研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毛泽东写《反对本本主义》为例,强调毛泽东主席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些都直接证明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的重要性,也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职业伦理和职业准则的坚守。

《社区管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方向课,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且与党建工作具有一定交叉,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基础。比如,在讲授《社区管理》中的《社区管理体制》这一章时,教师搜集了大量的社区党建的案例,将党建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体制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党建在社区层面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意义,以及党的建设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再如,在“社区物业管理”这一章中,教师以淮安市的合作社区为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到“党建+物业+社工”这一治理模式所带来的治理效果。比如在今年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社区党委、物业公司和社区工作者之间协同配合,“党委领导”贯穿到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中,监督物业公司做好社区安全管理、居民排查等任务,发挥了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社会动员效果。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示,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党的建设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和实现机制。同时,也让学生从对社区党建认识从模糊到明晰,开阔了视野。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主要帮助学生夯实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理论基础。社会工作本身是一个舶来品,诞生在西方社会,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实践模式必然与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形态密不可分。所以,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增强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课程凸显中西比较思维,将西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理论进行对比,尤其是增设了传统《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并不涉及的《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这一章,让学生重新认识作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思,理解其个人生平、学术作品及其深刻的社会学思想。引导学生翻译、研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外文文献,充分认识马克思在世界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该课程与本科生的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进行了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学术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完整面貌,从社会学史角度,从中西比较视野更加牢固地树立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章的内容时,深入分析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生育政策做出的调整即出台“全面二孩”政策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为实现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肩负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将来自觉按政策进行生育。在讲授《性别结构》的相关内容时,向学生深入剖析和广泛宣传“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男女平等的系列讲话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这一基本国策。

  《公共行政学》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以阐释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为切入点,在传授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周恩来总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为民服务的亲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