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设置 >> 行政管理专业 >> 系部动态 >> 正文

公管905研讨活动综述(第5期)

2021年03月30日 11:28 来源:公管系 作者:
阅读次数: 【关闭】【打印】

研讨主题:1.《资本论》中的身体空间---詹姆逊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分析

2.行政管理专业申报工作完善问题

时间:20213279:00---11:50

地点:A0905

研讨人:陈明、高欣、王娜、吴耀国、颜世颀、李银生、于苏龙、缪缮潞、陈玲玲、李雄兰

根据公管系《905研讨规约》规定,经过认真准备,2021327日上午在A0905公管系办公室举行了第5期专业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内容题目已于2021324日发送给全体参与研讨的人员,本次研讨由吴耀国老师就研讨内容进行主题发言,各位研讨人就发言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就研讨活动,综述如下:

一、主题发言

吴耀国首先介绍了这篇论文写作的大体情况,是2019年完成的文章,在读博士期间,周末读书的灵感,当时的学界已经关注詹姆逊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发现《资本论》中的空间问题,比如各种类型的工厂、资本主义生产环境等都可以看作是身体出场的条件。哈维、詹姆逊等空间视角的马克思著作的文本解读,也影响到中国学者,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都有类似风向式的研究,自己这篇论文的写作旨趣,也多少与此类大的学术环境有关。

其次,吴耀国认为在詹姆逊看来《资本论》就是关于失业的书,能看到“失业的不幸与就业的痛苦”中“疲惫的身体”。自己的这篇论文分成三个部分,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身体与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怎么认识《资本论》的身体再现?晚期资本主义如何批判?应当说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詹姆逊,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想背景,看到的也是后现代社会的资本面貌,生物性的身体如何与空间联系起来的?无论是早期工人把身体置放在恶劣的工厂空间,还是今天犹如《景观社会》描述的景观外貌式的“城市迷宫”空间,生物性的身体都迷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中。这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安排,是一种被抛入空间场景中被动生存的制度性被安排,背后遵循的是资本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由不得自己,是被生产方式决定的身体空间宿命。正如列斐伏尔回到故乡看到宁静的乡村被破坏,感触到资本的时空压力,社会失去本真。

第三,吴耀国提出身体与空间之间有一种悖论关系,一方面身体依赖空间,另一方面空间排斥身体,不断延长的上班路和被排斥在城市边缘的贫民窟,就是这种身体与空间悖论双重矛盾的展现。身体空间如何才能被解放?詹姆逊借助于乌托邦想象的文化反抗,在晚期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开展文化抵抗和政治意识形态斗争。这种救赎“疲惫身体”的批判方式,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生产方式的批判。晚期资本社会的空虚无聊,更缺乏信心,希望通过意识形态革命解放身体,有悖于革命的根源在于生产实践原理。但在詹姆逊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似乎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后现代思想家的致思方向多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从对《资本论》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来看,打造了新的“批判武器”,这是其长处;从对资本社会的批判力度来看,明显不如马克思着眼于生产方式革命的那种“武器的批判”,这是其不足。

希望利用这次研讨机会,大家能够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二、主题评议

在研讨的交流阶段,针对研讨的论文主题,每位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李银生针对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感觉论文的题目有点偏大,《资本论》是几卷本的大文献,如果以此为关键词作为论文题目的话,论文的体量明显不适合。是不是可以从《资本论》相应章节内容中,提炼出更小更微观的角度来切入,比如疲惫的身体等,刘小枫写过《沉重的肉身》,可以借鉴。论文从身体角度来展开,还是很有意义的,从西方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学术范式的整体性转向现象,比如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身体转向等,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思想状况。我国有学者写了《椅子改变中国》,也是从身体哲学的角度来展开的,很新颖独特;以前自己也很关注庭审空间与正义生成问题,但没有继续,所以吴老师的论文题目选择这个领域感觉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辩证概念之间的过渡问题,这篇论文富有辩证法的色彩,贯彻全文使用了很多带有辩证特点的概念,比如身体与意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数量与性质)、繁荣与贫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空间与空间生产、身体空间与整体空间、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等等。辩证性的概念感觉需要处理好两个过渡问题,一个是辩证概念双方之间的过渡问题,比如数量和质量之间怎么来过渡?时间与空间之间如何来推演等?如果从数量到质量之间没有论证,从质量到数量之间没有说明,就会感觉数量与质量之间具有思维跳跃,论证没有力量。另一个是一组概念与另一组概念之间的过渡问题,比如身体与意识这一组概念,如何过渡到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这一组概念的?没有论证,也会出现思维跳跃。总之,解决概念之间的微观论证问题,避免概念之间的逻辑跳跃,就会更有逻辑力量。

第三,论文的问题意识。吴老师的论文,确实感觉有南京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的学术特点,解读得也很好,论文很流畅。文本解读这种学术研究有社会价值,最简单来说,可以进行哲学思想上的社会普及,如果没有吴老师这篇文章,也许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涉及该领域。如果能够围绕文本解读中的学术性问题,展开分析论证,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增进这个领域的知识贡献,价值更大。论文是不是可以在问题意识凝炼方面再作思考,从文本鉴赏解读到文本批判性解读。以上意见,供吴老师批评。

王娜说文章没怎么看懂,学科背景的差异太大,自己也查了一些相关材料,比如梅洛庞蒂、《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等,刚才听了吴老师的说明,也不是很懂。不过,论文提到的空间理论,可以结合社会学问题进行展开,推荐一本书《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描述的就是当下有一些青年群体,不愿把身体禁锢在工厂空间中,做一些日结的简单工作,他们与中介关系比较微妙,不找固定工作,工作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还有中国广场舞大妈、中国大爷等等,以经典理论解读社会问题,找一个切入视角,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高欣认为吴老师的论文研究方法与我们公管的不太一样,自己也查了一些资料,感觉詹姆逊是从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到《资本论》解读的,采用文本解读的方法对《资本论》进行理解,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自己在2005—2008年左右看过这方面的资料,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也有后现代的观点。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哈维《马克思与<资本论>》这些都是后现代的文献,我想问的是:解构之后如何来建构?空间理论怎么与公管主题相结合?

陈明表示先说一些题外话,今天的研讨座无虚席,有同学也参与研讨活动,越做越好。《资本论》自己也很喜欢,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曾上过多年,基本框架还是比较熟悉的。

对于论文来说,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标题不醒目,好像也没说清楚,比如“分析”一词就值得再斟酌。第二,小标题方面,刚才高老师提到了后现代的解构问题,文章第一个小标题叫“身体空间叙事”,感觉叙事都是现代性,解构才是后现代性的,标题要进一步拓展,宏大叙事是现代性表述习惯,是否与文章精神协调?第三,文章的结语,没说清楚,引言也要说清楚。另外关键词的顺序问题,詹姆逊应放在第三的位置上较合适。参考文献中的《复旦大学学报》似名字已改为《复旦学报》。文章内容能与专业结合一下会更好一些。第四,研究的学术增量,即学术贡献问题,没有自己的东西,做搬运工的定位不行,可以用稍微大众化的话语阐述出来。感觉吴老师的口头表达比文章还精彩,文章身体空间批判思路不是很清晰,说的不清楚,《资本论》从商品的二因素开始,身体与空间如何展开?可以逼迫自己概括提炼。这篇论文比较深奥,还是比较小众化的。

颜世颀表示文章没怎么看懂,感觉吴老师的文章是述评式的,下了很大功夫,书都翻烂了。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学科背景,想知道詹姆逊的资本主义批判比马克思高明或先进性在哪里?

吴耀国针对研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回应。表示有些老师提到的内容,在论文中不好安排;学术研究中的空间转向,最显著的就是在文学研究领域。马克思没提出过空间问题,更没提出过身体空间概念,这是哈维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比如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生产空间等。新城市的布局、乡村的创造性破坏,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空间现象。马克思提出的“用时间消灭空间”思想,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技术条件下,得到了经典体现,完成了时空压缩,地理空间对社会空间也产生影响。身体空间在资本生产方式中状况,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问题,身体与空间分离。这篇文章迟迟没发,自己也有考虑,基本是詹姆逊怎么看,我就怎么看,对其立场视角也做了一些评价;我的导师也看过这篇文章,感觉引用过多,完全站在他的角度上,这是这篇文章的软肋。另外,文章还存在分析深度问题,想出彩,还要再深挖一下,比如资本批判的意义、批判的作用等,有缺陷的地方,值得再思考一下。还有研究的续篇,《身体空间:一种身体的颠倒与倾推》,主要涉及美国黑人被警察跪压致死问题,属于空间窒息,资本对黑人的排斥,在货车司机、保安等职场空间,多是黑人。

关于行政管理新专业申报工作,陈明主要介绍该项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已请四位专家审阅,学校对于该专业申报非常支持,符合学校的办学方向。本子还要再完善一下,补充一些信息资料,每个部分做到位,统筹好工作,每个人都很忙。能够出校门基本就可以了,主要是学校这一关。PPT请王老师把关,可以请学生做。如果后面还有其他事情,再沟通。

三、小结

本次研讨活动主题较以往有难度,参与研讨的老师都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主题发言人表述问题明确,参与评议的发言人,问题提得深刻,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建设性,对深化论文修改完善有启发帮助。交流互动比较深入,有思想上的碰撞,有知识信息上的交流,体现了学术研讨的精神,研讨气氛活泼融洽热烈,达到了帮助同仁、激励自己、切磋学问、共同成长的目的。

研讨当天上午天气阴雨,6位教师和4位同学,都准时到达研讨地点。时逢周末双休日,大家克服困难,牺牲休息时间,积极参与研讨。所有人如约而至,顺利开展了高质量的专业研讨。